踢踏舞(TAP)的歷史與發展
關於踢踏學習

M     Y       T     A     P

 

 

 

 

Minstrel show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★ Bill "Bojangles" Robinson


★ Fred Astaire


★ Eleanor Powell


★ Gene Kelly

 

 


★ Gregory Hines

∼∼∼∼∼∼ 踢 踏 舞 的 歷 史 與 發 展 ∼∼∼∼∼∼

兩個不同的民族,多種不同的舞蹈,竟會融合激盪出全新且蓬勃發展的舞蹈藝術–踢踏舞(Tap)。

1650~1900:木屐到皮鞋

十七世紀中期,來自蘇格蘭和愛爾蘭的勞工,將他們的社交舞蹈帶到了新大陸,當時在北美南部的黑人奴隸們便開始去模仿這些新來到的舞蹈文化-英國的木屐舞和愛爾蘭吉格舞(Irish jig),將運用許多的腳尖和腳跟點擊動作的吉格舞,來搭配木屐鞋的踩踏和敲擊,然後再融合非洲西部的一種舞蹈"Juba",踢踏舞的雛形因此誕生,漸漸的,這種充滿節奏性的舞蹈開始受到愈來愈多人的注意。

然而,經過了一、兩百年,這種新的舞蹈一直都沒有出現在正式的舞台上 ,到了十九世紀後期,隨著一種新的表演形式-Minstrel show興起,才正式出現在舞台上,什麼是"Minstrel show"?它是由白人表演者,將臉塗成黑色,然後表演黑人的音樂、舞蹈、雜耍等等,來帶給觀眾歡樂,在1840到1890這段時期,這樣子的娛樂表演節目可說盛行一時。

在南北戰爭之前,黑人和白人是不能同台表演的,當時只有一個人例外,William Henry Lane,從青少年時期開始,他在紐約就是一位享有盛名的舞者,尤其是William精通於這種新興的木屐舞蹈,複雜且充滿節奏多變的演出,讓他紅極一時,在往往都是白人的舞團裡,他還能有自己的專屬節目。

南北戰爭之後,許多由黑人組成的表演團體陸續成立,但令人感到諷刺的是,這些黑人仍然必須將自己的臉塗黑來做表演。

1900~1920:踢踏舞(TAP)的誕生

踢踏舞"Tap"這個名詞,要追溯到1902年,在這之前,踢踏舞被稱為"buck-and-wing", "buck dancing", 或是"flat-footed dancing",另外,附有鐵片的踢踏舞鞋則是等到1910年才出現,之前的舞鞋都是皮製的鞋子和木製的鞋底為最多。

隨著舞台表演的需求不斷增加,踢踏舞者的需求也隨著增加,愈來愈多的舞團開始從事踢踏舞者的培養和訓練,但仍然因為種族歧視的關係,白人和黑人鮮少同台,大都是各自有各自的劇場和觀眾群。

1920~1935:哈林區的興起

踢踏舞最興盛的時間大約是在1920到1935期間,也是哈林區文化興起的時期,黑人百老匯秀、夜總會、雜技團等等,人人口中無不談著踢踏舞,當時最有名的踢踏舞者首推Bill "Bojangles "Robinson,他甚至還受邀拍了不少的電影。Bill最有名的特色就是他輕鬆而優雅的腳步,開始大量的運用腳尖(toe)的步伐來表演,其風格一直都是眾多踢踏舞者的學習對象,1935年的一部電影"小上校(The Little Colonel)",他將獨特的階梯舞(stair dance)呈現在大眾眼前,也是至今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作品之一。

John W. Bubbles被公認為Rhythm tap的始袓,與Bill Roginson相反,他則是充分利用腳跟(heel)的腳擊,讓踢踏的聲音跳起來像是打鼓一樣,並且創新使用與以往不同的編排方式,大量使用不同的"過門"來連接各式各樣的腳步變化。

1930年代之後,踢踏舞的表演開始融入一些高難度特技動作,代表人物首推尼可拉斯兄弟Nicholas Brothers,最有名的動作就是從大約十呎高的臺階上,縱身躍下,直接以劈腿落地彈起後繼續跳舞。

1935~1970:踢進好萊塢

歌舞電影興起後,踢踏舞也成為電影的新寵,大量出現在電影片段中,在這段期間,許多極為優秀的電影明星都有膾炙人口的作品隨著電影留了下來,代表人物有Fred Astaire、Ginger Rogers、Ann Miller、Eleanor Powell、Ray Bolger、Donald O'connor、Vera-Ellen、Gene Kelly等等。

不幸的是,195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,新一代的流行音樂興起,特別是搖滾樂伴隨迪士可舞蹈的出現,導至踢踏舞的市場逐漸走下坡。

1970~1985:踢踏舞的重生

然而,幸運的是,1970到1980年代,踢踏舞重回到百老匯的舞台上,隨著幾齣著名的百老匯秀如:The Wiz(1975)、Sugar Babies(1979)、 42nd Street(1980)、Sophisticated Ladies(1981)和The Tap Dance Kid(1982),踢踏舞重新回到觀眾的掌聲中,成為一門重要的表演藝術,並在舞蹈界受到高度尊重。

在這段時期,踢踏舞也開始融入了當代的文化,包括結合了流行的音樂以及現代舞等,發展出另一種新的風格。

1985~至今:新興的多元踢踏文化

近代踢踏舞的代表人物首推Gregory Hines,他不僅在百老匯的舞台上有出色的演出,並且在幾部重要的舞蹈電影裡擔任主角,如White Night(1985)、Tap(1989)、Bojangles(2000),重新將踢踏舞帶回大銀幕,也因此帶動了全新的踢踏舞學習風潮,新一代年輕踢踏舞者不斷輩出,其中最有名的應推Savion Glover,他可以說是新一代踢踏舞的指標人物,從他所兼製的踢踏舞劇Bring in 'da Noise, Bring in 'da Funk可看出,將現代流行音樂融入踢踏舞,並大量運用強烈的節奏變化,漸漸的受到時下眾多年輕學子的爭相學習效仿。

如今,踢踏舞持續的在演化進入一個大融合的時期,包括了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種族,踢踏舞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娛樂表演,而是兼容並蓄、豐富多樣、一個劃時代的偉大藝術!

_ 楊宗儒 譯